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k1体育app安卓版下载 > 新闻动态 > 12岁被卖进青楼,带着四个女儿独闯上海滩,她的人生太传奇_董竹君_夏之时_生活

12岁被卖进青楼,带着四个女儿独闯上海滩,她的人生太传奇_董竹君_夏之时_生活
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59    点击次数:98


她,原本是上海私塾中的一名进步女学生,却在12岁时因家庭困境被卖入青楼;

她,深陷风尘,机缘巧合下遇到了一位督军将领,逃离困境后与他结为夫妻,生育了一儿四女;

她,忍受不了丈夫的冷落与傲慢,毅然带着四个女儿单枪匹马闯入上海滩;

她,生命如同一场不息的奋斗,多次创业屡屡失败,最终终于创办了驰名海内外的锦江饭店;

展开剩余90%

她,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先锋,创办了女性期刊,资助革命志士,是中国女性中的杰出代表;

她,凭借卓越的表现得到了周总理亲自接见,并连续七年担任国家政协委员;

有人说,一个人的名字既代表了她的个性,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她的命运。

她就像那挺拔的竹子,刚强不屈,清高自守;她也是为人君子的典范,宽厚大度,心怀天下。

她,就是董竹君——一位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变迁的传奇人物。

---

1

董竹君的故事开始于1900年,那是世纪之初。她出生在南通市东灶港镇的一个贫苦家庭,家境艰难,生活困苦。父亲董同庆虽然名字中有“庆”字,却并没有过上喜庆的生活,日复一日为生活的艰辛而焦虑。母亲在富裕人家做佣人,日子清贫艰辛,艰难度日。

在董同庆26岁时,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女儿去上海寻找更好的生计。到了上海,董同庆找到的唯一工作是拉黄包车,靠着微薄的收入,生活稍有改善。但夫妻俩心中都有一个想法——他们不想让女儿重复自己过着艰苦的日子,决定送她去私塾学习。

为了省钱,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,连菜都只能选择最便宜的打折品。这些艰苦日子虽难熬,但董竹君的乖巧聪慧始终是他们最大的慰藉。她在私塾里学到了许多知识,并回家教父母,夫妻俩心里满是期望,希望女儿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,不再像他们一样过着辛苦的生活。

然而,命运总是捉弄人。董竹君12岁那年,父亲董同庆突然染上了伤寒,那个年代这样的疾病足以令家庭一蹶不振。家里的顶梁柱倒下,原本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积蓄迅速消耗殆尽,董竹君不得不辍学,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度过难关。

随着父亲的病情日益严重,家庭的经济状况越来越艰难,夫妻俩最终做出一个极为痛苦的决定——将董竹君送到清河坊。这是当地著名的烟花之地,董同庆夫妇以200大洋的价格将女儿卖给了那里。告别时,夫妻俩步履沉重,不舍地与女儿道别。

尽管董竹君名义上是到清河坊学唱戏,但她所处的环境却使她身陷泥淖,远没有想象中的“清高”。面对这种境地,坚韧的董竹君用一把剪刀威胁老鸨,最终迫使她同意仅让自己卖艺而不卖身。

尽管处于风尘,但董竹君始终保持着一份学生般的纯真与忧郁,内心的挣扎让她无法释怀。而正是这种忧郁的气质吸引了夏之时,一个比她年长12岁的男子。夏之时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,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,参与了辛亥革命,回国后逐步升至副都督。

两人的相识始于清河坊,夏之时常常前来看董竹君唱戏,曲罢便与她谈天说地,慢慢生出情愫。夏之时十分同情董竹君的遭遇,并主动提出要赎她的身。董竹君却拒绝了这个提议,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困境,而不是成为夏之时用钱“买回来的东西”。面对她的坚持,夏之时无奈放弃。

终于,在一个漆黑的夜晚,董竹君通过关系成功逃脱了清河坊,并与夏之时结婚。两人随即前往日本,夏之时继续学习军事,而董竹君则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。

---

2

然而,董竹君与夏之时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。在日本的日子里,夏之时对于妻子的美丽与气质总是心生疑虑,特别是考虑到董竹君曾经的背景,他并不完全信任她。因此,在启程回国前的一个晚上,夏之时将一把小手枪交给了董竹君,告诫她如果遇到危险时可以用来防身,而若发现她对他不忠,则让她用枪自杀。

年仅15岁的董竹君听到这番话,知道丈夫并非开玩笑,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。尽管如此,她仍然接过了手枪。为了进一步确保她的忠诚,夏之时还派遣了自己的弟弟来监视董竹君的生活。

1917年,董竹君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,原本打算继续去巴黎留学学习法语。然而,夏之时坚决反对,要求她回到四川。最终,他们团聚后,她生下了第一个女儿。

不久,董竹君突然患上了肺病,夏之时对她冷漠疏远,几乎没有照料她。与此同时,夏之时因失误失去了都督职务,情绪变得暴躁,整天沉迷烟酒,漠视妻儿的需要。董竹君竭力照顾生病的女儿,甚至为此与夏之时产生了激烈争执。董竹君始终坚持认为,一个孩子的生命比任何事情都重要,而夏之时却认为她过于书生气。

随着孩子们的增加,董竹君与夏之时的关系裂痕逐渐加深。到了1929年,董竹君忍无可忍,决定向丈夫提出离婚。然而,夏之时却强烈反对,并在酒后发泄怒火,对董竹君进行了恶言相向。董竹君不仅要承受丈夫的侮辱,还要面对婆家对她出身的偏见。

尽管婚姻陷入困境,董竹君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。她决定带着四个女儿离开,独自去上海寻求新的生活。为了保护女儿,她没有带上儿子,因为她知道夫家对男孩总是偏爱。

---

3

来到上海后,董竹君首先为女儿们找到了学堂,并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变卖了来支付学费。从一位身穿华丽服饰的官太太,变成了朴素的普通妇女。她曾有过文化,勤劳且能干,她不甘心做一个无所作为的家庭主妇,而是勇敢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。

她做过许多工作,大女儿也在家里学过钢琴,因此她帮助女儿做家教赚取一点收入。仅仅一年后,董竹君就开设了一个黄包车出租的小公司。回想起父亲靠黄包车养家的日子,董竹君也决定通过这份生意养活四个女儿。

渐渐地,她开始投资成立了富祥女子织袜厂,工厂里的所有员工都是女性,因为她深知许多没有文化的女人迫切需要一份工作,来为自己和家庭提供收入。

在上海扎根的五年中,董竹君不仅成功支撑起了自己和女儿的生活,还将两家企业经营得有声有色。

---

4

1934年,董竹君回到四川,再次向夏之时提出离婚。尽管董竹君离开时没有得到任何经济支持,但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最终脱离了困境,经济状况逐渐改善。夏之时虽然对离婚无动于衷,但董竹君却明确表示她的要求:一是女儿们跟她一起生活,二是希望夏之时能兑现承诺,提供足够的抚养费,确保四个女儿的教育不受影响。

离婚后,董竹

发布于:天津市